《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胡思得 主审 / 荣正通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反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的故事。
《漫画脑科学》
[美] 尤他·弗里思 克里斯·弗里思 著
包爱民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电子化、智能化将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和主流,这意味着脑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将成为人类研究的核心。
《漫画脑科学》是一部关于合作神经科学的非虚构类漫画作品,由两位知名的神经科学教授尤他·弗里思(Uta Frith)和克里斯·弗里思(Chris Frith)讲述。在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自由意志和意识,到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弗里斯夫妇重新划定了各自领域的界限。《漫画脑科学》见证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以丰富的案例史实结合生动的比喻还原了脑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图像的方式探索了当我们以团队形式进行合作时,我们的大脑在发生什么,我们的大脑和意识是如何设计来与其他大脑和意识合作的,引领读者破解比宇宙更为神秘而复杂的大脑之谜。
《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
李亮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年1月出版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
作者简介:
李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后、法国巴黎天文台客座教授、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英文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和中文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宇宙的另一种真相》
严伯钧 著
中信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这是一本介绍前沿的物理学家都在做什么研究(怎么做、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研究对人类生活、世界发展各方面影响和应用的书籍。
本书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传统的、经典的凝聚态理论进行梳理,从概念上提出“对称性”对于人们理解事物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解拓扑材料领域的发现以及研究,描述拓扑材料的神奇性;第三部分,是基于凝聚态领域对于现实世界以及其他看似毫不相关领域的影响,属于“脑洞大开”的环节,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太空探索通史》
[美] 罗杰·劳尼厄斯 著
郑永春/ 刘晗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4年1月出版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对太空深深着迷,从公元前700年巴比伦天文学家绘制行星轨迹,到古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建造的早期天文观象台,再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和人类登陆月球,以及如今,一些私人企业和国家政府部门大力投入太空探索领域。
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重大天文发现;近几十年来,技术和机械方面的突破,使人类探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星球。作者还揭示了太空探索的未来,预测了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和人类作为外星物种的可能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