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13课继续深入汉字的魅力,今天我们聚焦于「㓞」部的三个汉字,分别是“㓞”、“上㓞下夬”和“栔”。这三个字都与“刻”相关,承载了古人对刻画与记录的智慧。
㓞。读作qià。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㓞,巧㓞也。从刀,丰声。”许慎认为㓞是形声字,实际上它是形声兼会意字,最原始的意义就是“刻”。通过字形演变,我们了解到,它的初文是“丯”,看起来像是契刻的形状,后来加上“刀”,成为“㓞”。此字不仅仅是随意的刻画,更是巧妙而技术性的刻画。正如段玉裁所说:“巧㓞,盖汉人语”,这彰显了汉字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用它来指称镌刻石碑的过程,甚至在法律契约的记载中也发挥其功能。
【上㓞下夬】。读作guā,意指“刮”。《说文解字》指出,这个字是形声字,本义是将坚硬的东西刮除。它的构成从“㓞”引申出了与刻刮相关的意义,并且在古籍中看到它作为游戏或戏谑的用途,这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古人对刻画的多样理解。
栔。读作qì,《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刻也。从㓞,从木”。许慎指出,栔代表的便是刻和记录的概念,与“契”字有相通之处。它一方面强调木材或竹子的刻画,另一方面则是对古代书契形式的延续。正如龚自珍所述,栔是在文字与记录之间的桥梁,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这三个汉字共同构成了「㓞」部的丰富内涵,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工具和工艺的理解,更传递了对契约与文字的重视。在这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回顾汉字的深刻意义,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